首页  人才招聘  就业政策
 
关注:大员工面临哪些求职“短板”
编辑发布: 万博官方网站 作者: 发布日期: 2015-05-12

三问题凸显 调查揭示大员工求职"短板"

转自中国经济网  来源:新华网    黄小希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那些处于待业、失业状态的大学毕业生主要面临哪些困难?30日在京发布的“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指出,未就业大学毕业生面临社会资源不足、个人能力较弱、交往能力较差等求职“短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在30日举行的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上介绍了研究报告的相关情况。他指出,从调查结果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资源不足主要存在于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所从事职业、职务级别等方面。数据显示,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的越难就业,受访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比例达到26.5%;父亲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产业工人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较高。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实习经历也比较缺乏,在求职被拒绝的原因中,缺乏工作经验是首要问题,“专业不对口”排在其次,缺少面试经验排在第三。

  根据调查结果,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存在认知与行为、现实的偏差。例如,73.7%的人认同“大员工到基层就业,有利于了解社会和增长本领”,但只有9.2%的人表示特别愿意去基层工作;47.1%的人认为“现在找工作主要就是‘拼爹,但实际上他们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家庭难以提供有效的就业支持。

  据悉,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辅以座谈、访谈、田野调查等,共涵盖3万余名青少年。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群体调查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0个省市进行,课题组在2008年至2014年大学毕业生(不含博士生)中发放调查问卷9200份,回收且有效的问卷为4363份。

  孙云晓表示,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课题组建议在大学期间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前干预,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地域、社会资源、个人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处于弱势的大员工。

(责任编辑:支艳蓉)

名校研究生遭就业歧视:因本科非985高校被拒

转自:中国经济网 来源:长沙晚报     舒文

  继2013年“最难就业年”,2014年“更难就业年”之后,2015年大员工就业情况广受关注。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员工就业难的形势可能继续。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河西大学城部分高校,从校园招聘会了解到,部分专业研究生就业并不吃香,甚至表示后悔读研。另外,有些求职大员工所读专业被教育部此前亮红牌,但是他们求职期望并未受到影响,没有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相关专家建议,如果员工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就业歧视,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研究生自降要求“求人要”

  当记者来到湖南某知名高校企业招聘会现场时,王同学正准备向招聘单位投递个人简历。他情绪低落地告诉记者,投递的岗位虽与专业对口,但他也没抱希望。“近两个月来,参加过不计其数的招聘会,但仍然没拿到一个offer。我现在已经没有要求了,只要有人要我就去。”

  王同学是湖南某“985”知名高校安全工程专业研究生,本科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本校读研,而且“读研期间,该拿的奖学金基本上都拿了”。王同学说,当初考研的目的其实很简单,想通过专业学习和更高的学历增强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体面且高薪的工作。不过,这段时间求职连连受挫,让他觉得“肠子都悔青了”,因为以前本科未考研的同学,他们的薪资基本上都在5000元以上了。

  “许多岗位要求为本科学历,没有及以上。”王同学多次激动地强调“没有及以上”。他没想到研究生的学历居然成了他的负担。就算有些岗位学历未设上限,但“试用期每月2800元,转正后不包食宿才4000元的工资,这让人怎么活呀,一堆的白菜价。”他说。

  王同学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本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些不乐观,“我们班一共有48个人,到目前签约的只有5个男生,女生一个都还没有签。但是,去年的这个时候,硕士签得只剩五六个,而本科生几乎都签完了。”

  眼看招聘高峰期已经过了,身边部分同学拿到了offer,自己的工作迟迟未定,王同学很是焦急。为了增加求职机会,他只能网上海投和尽量多参加校园招聘会,“现在是连轴转的求职状态,每天都在参加各种招聘会的路上奔波,希望早日结束这种生活。”

  “红牌”专业毕业生未降期望值

  今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15个低就业率的专业,其中包括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专业被亮红牌后,员工的求职期望值是否会发生改变呢?记者对这两个专业的员工进行了采访,受访员工表示并未受影响,也未降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

  张同学是湖南某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员工,她告诉记者,在大三的时候,她已经知道专业不好就业,所以她尝试申请转专业,可失败了。现在,只好通过考研这一途径,读就业吃香的专业,以期毕业后能谋得一份好工作。

  “当时为什么要报艺术设计专业?”记者问。“高考那年,这个专业还是热门专业,人才需求也比较大,但等到我毕业的时候,没想到人才饱和了。现在班上30多个人当中,从事着与专业沾边工作的只有5人左右。”张同学说,因为所学专业方向是室内设计,毕业至今已经半年了,有些同学还未找到合适工作。她表示,不好就业的原因在于公司开出的薪金太低大家不愿意去,“在长沙,对口的工作底薪只有500至800元,这个说出来都没人相信。”

  就读于湘潭某本科学校的郦同学,所学专业也是此次被教育部亮“红牌”的市场营销专业。她告诉记者,她并不会因此在求职过程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对于工作的薪金有要求,基本工资须在3000元。“市场营销这个岗位更注重个人能力,与专业本身的就业率无太大关系。我的室友她已经拿到了offer,实习基本工资为3000元左右,转正基本工资为4000元。所以,我对就业还是很有信心的。”她说。

  就业遭歧视,无奈改变不了“本科出身”

  今年10月,奔波于各种校园招聘会的张同学,好不容易“过关斩将”通过前四轮的筛选,终于入围一家知名企业的终极面试。如果他顺利通过该轮面试,将获得人生的第一个offer。面试结束后,当他暗自为面试表现高兴时,面试官的一句话让他很是无奈:“他说,‘你的能力可以,但不是双985学校毕业’的员工。”结果就没有了下文,张同学也因此痛失这次工作机会。

  张同学本科毕业于衡阳某重点本科院校,他曾因为成绩优异还获得了该校保研的机会。可他想在更好的学校求学,便放弃保研,考入湖南某“985”知名高校读研。张同学掏出简历给记者看,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社会实践也非常丰富,甚至不乏一些名企实习经历。

  “我不是‘985’本科学校的出身改变不了,这让人有些无奈。”张同学在求职期间经常遇到这样的门槛,他内心对此愤愤不平,“既然我能够考入‘985’高校,说明我的能力不差。”他说,他们班上40多个同学当中,大部分的本科“出身”都非“211”或者“985”院校。

  对此,湖南省大中专学校员工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用人单位对员工因为非“985学校”被拒绝,属于就业歧视,违反了相关的政策规定。201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当员工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就业歧视时,员工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该负责人建议。

(责任编辑:王亚龙)

 

辞职是"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些90后为何频繁"闪辞"

转自:中国经济网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又到了年底跳槽的时候了。

 

 

 

  选择在年底跳槽成了职场不成文的规定,只是这次跳槽的主角变成了初入职场的90后。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2014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90后职场新人中,有跳槽想法的人数已超过一半。有人甚至在“百度知道”上提问:怎么现在的年轻人这么爱跳槽?

  美国的一项调查证明了爱跳槽成为年轻人的“世界通病”。尽管自大萧条之后,美国的失业率第一次降到了6%以下,但是年轻人的失业率却依然不断上升,现在这个数字已扩大到中年人的两倍。但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的一个最新调查显示,年轻人的失业率并不能反映真正意义上的失业,只是年轻人可能比他们的上一辈更喜欢跳槽。调查中还列出了一组数据:年轻的雇员(20~24岁左右)在1年内的跳槽率是老雇员(45~54岁)的3倍。

  90后成跳槽人群主力

  如果不是因为“爱折腾”,工科出身的王应应该是不会选择从建筑公司辞职的。

  时间拉回到一年前的10月,当时王应还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大四员工,没有选择考研或者出国的他,对找工作也未感到太大压力,“我们专业一般都是去建筑公司”。因为专业比较对口,毕业后他跟同批200多名应届毕业生一样,成为建筑公司的一名施工员。

  然而,在建筑公司正式入职工作3个多月后,他选择了辞职,转而去了陕西当地的一家媒体。

  同样是去年才毕业的周兴,在一家电视台入职工作两个月后,也辞职了。他称这次辞职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周兴想完成自己大学里一直想做的一件事:搭车去尼泊尔旅行。

  在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群体中,像王应和周兴这样“闪辞”的情况并不鲜见。智联招聘发布的《2014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涌入职场的90后越来越多,但他们对企业以及工作岗位的忠诚度却在持续下降。调查显示,90后职场人中,有跳槽想法(含正在办理入职/离职、更新简历和有意向)的比例为55.4%,而在80后群体中,这一比例为47.3%。

  90后群体才刚刚进入职场,为何他们的跳槽比例会这么高?

  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水平成跳槽最大诱因

  智联招聘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014年秋季白领跳槽原因中,对职业发展空间不满,排名第一,占比56%左右,对薪酬水平不满,排名第二。在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中,也有很多人都是因为对职业发展和薪酬水平不满而选择跳槽的。

  对于这个调查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程杰认为,追求职业发展空间的背后,其实也是在追求更高的工资水平。“薪酬待遇始终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工资永远是最重要的(因素)”。

  房产中介这个职位,已经是王洋洋在北京的第4个工作了,在此之前她还做过行政文员、销售等工作,而在两年前,她还只是山东一所本科高校的大四员工。

  其实家里并不支持王洋洋如此频繁地更换工作,想让她把工作稳定下来。王洋洋说,上次给家里打电话还是一个多月前,“一打电话就吵,干脆不打了”。有些倔强的她坚持认为,工作不仅是为了得到收入,也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我想有一个体现我价值的工作”。

  有人想在工作中体现自我价值,因而选择新的工作机会;也有人因为工作岗位与自己的喜好和期许并不契合,选择出走;王应就属于后者。他把自己从建筑公司辞职归因于那个工作“格局比较小”。在他眼里,他当时的职位“思维和环境都比较局限”。

  大学期间参加校园媒体的经历,让王应这个工科男生对媒体行业产生了热情,也让他更喜欢与不同的人接触和交流,甚至后来应聘建筑公司的时候,“一开始也是想干宣传工作”。但是进入建筑公司以后,他和另外200多名新人一样,几乎每天都需要在工地上伴着机器的轰鸣,负责现场施工和技术规范。

  这家建筑公司是国企,“待遇很不错”,但是个性活跃“爱折腾”的王应,并不喜欢国企里面安逸的环境和待遇。“我更喜欢开阔的环境。”他说。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经理于海波教授认为,频繁地跳槽是因为现在年轻人更偏好“易变性职业生涯”。他说:“人们越来越不以单位而以职业或者说行业为因素,来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工作的经历,可以让年轻人快速地了解行业现状。

  “不以钱途定前途”

  刚刚进入职场,频繁跳槽真的好吗?自从上次跟父亲打过电话后,王洋洋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中文系本科毕业的她,在刚毕业的时候,对所要找的工作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当时就想着先找一个工作干着,骑驴找马,总会有最合适的”。

  但现在,这个“女汉子”却步不前了。“我现在知道自己最适合干的还是销售工作,但总有人力资源纠结我刚毕业两年干了4份不同工作的经历。”

  选择辞职做媒体的王应则认为,在建筑公司做施工员的经历让自己学到了更多课本和实践结合的知识。“比如长螺旋桩技术,以前只在课堂上听说过,去了工地现场以后就负责这个工作,才真正知道该怎么操作、怎么检测。”他认为,每一份不同的工作都是一种新的成长。

  对于初入职场的这群90后的跳槽行为,程杰抱着乐观的态度。“现在90后的职业选择更多样化,这样也便于找到和他们能力、喜好最匹配的工作,在长远看来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是好事。”他认为,跳槽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走向成熟的路径之一。

  李夏是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参与过针对职场青年的《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和《屌丝生存报告》的调查研究。她认为:“跳槽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这说明这一代人还想要更好的平台,在跳槽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准确定位。这是好事。”

  但是,太过频繁的跳槽对年轻人的企业忠诚度也是一个挑战,而且在一家单位仅工作两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很难说对这家单位和这份工作有比较深厚详细的理解。这也是李夏对频繁跳槽者的担忧,她认为太过频繁的跳槽容易让人迷失自己,工作忠诚度也会面临比较严重的考验。“人也需要沉淀下来,跳槽不能太频繁”。

  更加追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除了职业发展和薪酬水平等现实原因,工作压力大、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也成为年轻白领想跳槽的重要原因之一。

  智联招聘此前的年度最佳雇主调研发现,“获取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是中国各城市职场人未来3年职业规划的首要目标。此次《2014年秋季白领跳槽指数调研报告》再次印证了这一职场动态。

  在生活和工作之间,如何取得良好的平衡?程杰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拆分为两个问题:工作中能挣得多少收入?工作之余有多少闲暇时间?这正成为越来越多求职者在找工作或者换工作时考虑的两个问题。

  初入职场的90后们提出的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探讨和解决。程杰认为,企业和雇主在提供丰厚薪资的同时,也应该提供更多闲暇时间或者其他人性化福利。“这对求职者来说会更有吸引力,也能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和好感”。

  曾经尝试过多份不同职业的王洋洋说,她更希望企业能给自己“试错”的空间,“我才工作,也不是什么都会啊!”她坦承,即使是现在,她在工作中有时也会犯错,但因为上司一直对她比较宽容,她选择继续留在房产中介的职位上。

  于海波教授认为,企业在招募、培养员工的时候就应该关注到他们个人的实际生活。他建议,企业首先需要给员工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和平台,让员工对工作有信心;其次可以用“师徒制”的办法让老员工带着新员工,帮助和反馈新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员工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得到幸福”。

  于海波建议,90后年轻人在参加工作之前就应该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转型社会中,越早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越好。”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是政府、家庭、学校共同来引导形成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王洋洋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菁)
 
copyright 万博官方网站(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电话:0559-2546550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西海路39号 (245041)